每位影迷都有屬於自己的年度十大。但我還想玩點不一樣的。前陣子邀請了一些朋友,回顧過去這年的看片經驗,選出一新一舊兩部愛片,配成一組聯映片單(double feature),期望創造不同的對話靈感。唯一規則是,兩部作品都必須觀影於2021年。
〔本活動啟發自 MUBI 行之有年的企劃〕
直接來看大家的幻想配對:
迷影寶貝
NEW: 優雅與殘酷之間:The Velvet Underground|The Velvet Underground(Todd Haynes, 2021)+ OLD: 失去,失落,迷失|Lost, Lost, Lost(Jonas Mekas, 1976)
今年是前衛藝術家 Jonas Mekas (1922-2019) 的百年冥誕。
「我們不是反文化。我們是文化。」他說。
也許不是事實,但我喜歡這個想法。
“We are not part of the counterculture. We are the culture.”
NEW: Woodlands Dark and Days Bewitched(Kier-La Janisse, 2021)+ OLD: 鬼婆|Onibaba(新藤兼人, 1964)
沈怡昕(只是假裝麻醉)
NEW: FIRST TIME [The Time for All but Sunset — VIOLET](Nicolaas Schmidt, 2021)+ OLD: 11 × 14(James Benning, 1977)
「還記得上次坐在電影院裡靠著一個人的肩,是什麼時候呢?」Nicolaas Schmidt.
NEW: FIRST TIME [The Time for All but Sunset — VIOLET](Nicolaas Schmidt, 2021)+ OLD: 咖啡時光|Café Lumière(侯孝賢, 2004)
Johnny HUNG
NEW: 偶然與想像|Wheel of Fortune and Fantasy(濱口竜介, 2021)+ OLD:你那邊幾點|What Time Is It There?(蔡明亮, 2001)
這兩部作品創作年代相差二十年,但同樣關於「想像」,也多少能呼應疫情年代下的生活。也許蔡明亮的《洞》更讓人直接聯想到疫情(特別是當我們發現,原來上個世紀的人們,也會囤積衛生紙),但《你那邊幾點》透過時間的差異(不同時區),表達對於異地(不同生活)的熱望,凸顯此刻的受困、壓抑、孤獨或不得其所,也同樣能回應某種目前常見的狀態。或者說,因為我們感到受困,所以才更容易想像他方的不同生活。
濱口竜介在《偶然與想像》,則抓緊人與人相遇、互動的各種不可預期,展示這些時刻中閃現的魔法。如果我們被片中的這些時刻感動,或許也可以在暫時不見盡頭的疫情下,把握生活中的這些片刻。
NEW: 濁水漂流|Drifting(李駿碩, 2021) + OLD: 千言萬語|Ordinary Heroes(許鞍華, 1999)
抽離可歌可泣賺人熱淚的煽情,抗爭者、弱勢者還剩下什麼?或我們希望從他們身上看到什麼?我們可以透過這兩部作品思考,他們可以/其實是什麼樣貌。
NEW: 瀑布|The Falls(鍾孟宏, 2021)+ OLD: 臺北物語|Story of Taipei(黃英雄, 2017)
這兩部作品的製作條件、品質和獲得的榮譽天差地遠,但在某些環節上給我相同的娛樂效果。要不是《瀑布》成為金馬大贏家太過天怒人怨,我覺得也可以來個狂歡場,跟魏如萱一起高唱〈抉擇〉,當賈靜雯不知道牛奶最重要的是什麼,大家要一起高喊「溫度」!
蔡曉松(橘貓)
NEW: 迷離夜蘇活|Last Night In Soho(Edgar Wright, 2021)+ OLD: 蜘蛛人2|Spider-Man 2(Sam Raimi, 2004)
《迷離夜蘇活》不像是超級英雄電影,但是它提醒我一些對於「特殊能力」與「成長」的奇妙觸動。2004 年,山姆雷米的《蜘蛛人2》,在兩千年代超級英雄電影片型復甦早期就已經呈現出一種重要(或許是最重要)的角色掙扎,當彼得帕克的身體比他的心智更早意識到狀況,他開始沒辦法自由地射出蜘蛛絲;帕克選擇去看醫生,而醫生告訴他這是一個心理問題。
《迷離夜蘇活》的艾洛伊也有心理問題,它伴隨主角的成長出現。艾洛伊的靈異視界帶給她啟發、創作靈感,她快樂地進入一個自己憧憬而不熟悉的時空,就像是夜夜追劇的大學生。然而,很快地,她發現自己「能看見什麼」的能力變得「太多」,於是不再能衡平她自己。在這裡,我感受到艾洛伊其實是一個超級英雄,或是隨便你喜歡怎麼稱呼這種人,與彼得帕克一樣,她相信自己具有某種使命感,然後無法自拔地在不再平衡的身心狀態中設法完成它。
於我自己來說,《蜘蛛人2》最動人的一幕是彼得帕克找到自己身為蜘蛛人時的後援,他愛著自己身邊的人,而身邊的人回報以不同方法的愛。在彼得帕克擋下列車,即將墜落之際,身邊好幾支手將他抱回來車廂內,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裡想到《少年》結局最後的那些手。不論更在意的是自我或群體,成長有時候意味著超出負荷,而人們必須找到方法克服它。對我來說,這是這些電影共通的美妙之處。
又元
NEW: 算牌手|The Card Counter(Paul Schrader, 2021)+ OLD: 上帝的婚禮|As Bodas de Deus(João César Monteiro, 1999)
看完《算牌手》的當下,除了讚歎Oscar Isaac(的演技)真是transcendental cinema,也更加敬佩布列松的《扒手》,情節被後世導演致敬(抄)這麼多次還能依然動人,歷久彌新。《上帝的婚禮》則是情色喜劇(João César Monteiro 自導自演的 João de Deus三部曲 最終章),詩意而荒誕地玩耍於葡萄牙歷史與宗教文化,亦同樣優美地引用了《扒手》,在我們面前展演出高雅與低俗間昇華的恩典。
“Pour aller jusqu’à toi, quel drôle de chemin il m’a fallu prendre”
NEW: 月八拍片日記|The Tsugua Diaries(Maureen Fazendeiro & Miguel Gomes, 2021)+ OLD: 共生心理分類學: 第1幕|Symbiopsychotaxiplasm: Take One(William Greaves, 1968)
電影與現實,層層堆疊的後設。
NEW: We’re All Going to the World’s Fair(Jane Schoenbrun, 2021)+ OLD: 回路|Pulse(Kiyoshi Kurosawa, 2001)
“I need to talk to you.” “Would you like to meet a ghost?”
NEW: Train Again(Peter Tscherkassky, 2021)+ OLD: RR(James Benning, 2007)
火車在賽璐珞上留下太多無法抹滅的痕跡。
尋向影誌
NEW: 巴赫曼老師的教室|Mr. Bachmann and His Class(Maria Speth, 2021)+ OLD: 維茨托克摩登時代|Modern Times in Wittstock(Volker Koepp, 1992)
在《巴赫曼老師的教室》裡,孩子們被引導要養成獨立思考,要聆聽與表達自我,要學習善待他人 — — 這些都是人之所以為人,至為關鍵的因素。而成績雖是現實的關卡,卻完完全全不能代表你。課堂上未經包裝的衝突之中,每一次的鼓勵或引導都使我想哭,因為在這個羽翼漸豐的重要階段,那樣的溫柔與信任真的太重要了。
出了教室,大人們經過歲月的淘洗變得更好或更糟,那是再也沒有老師協助的考驗。《維茨托克摩登時代》拍下時光流轉,史地社經等條件有所不同,人種種面向的變化多為攝影機所記錄,這件事竟然可以如此純粹而美麗。建立在關懷之上,今昔對照不是為了批評,追憶也不是一味的緬懷,曾經純真,而後傷感,一定有無奈。那是最真實的景貌。
真要說的話,這兩部片對我而言,互通的關鍵詞可能是「溫柔」吧。
註:Volker Koepp 反覆記錄長達二十三年的「維茨托克女工」系列有多部作品,最具象徵性的可能是終篇《追憶維茨托克》(Wittstock, Wittstock, 1997)。因為一些原因,我沒有完整看完過該片,故選擇帶來同樣感動的《維茨托克摩登時代》作為代表。另因劇照難尋,以《在維茨托克的生活》(Life in Wittstock, 1984)替代。
NEW: 樹房子|The Tree House(Minh Quy Truong, 2019)+ OLD: As You Sleep the World Empties(Vasilis Kekatos, 2020)
膠卷是美好的,影像是自由的。
(前者雖非 2021「新」片,但今年才有機會正式看到)
CY
NEW: 被消失的存在|Erased, ___ Ascent of the Invisible(Ghassan Halwani, 2018)+ OLD: 寶島大夢|Bodo(黃明川, 1993)
有人戮力不斷向下深鑿,有人則寧願在腦裡丟下一把大火焚燒,這些我們都稱之為(介於存在跟不存在之間的)歷史。
NEW: 打開波士頓市政廳|City Hall(Frederick Wiseman, 2020)+ OLD: 穀倉|Barn Rushes(Larry Gottheim, 1971)
丹眼看電影
NEW: 來自遠方|Come From Away(Christopher Ashley, 2021)+ OLD: 聯航93|United 93(Paul Greengrass, 2006)
今年適逢美國911恐怖攻擊的二十週年。Apple TV+ 剛好在那前一天上架了《來自遠方》(Come From Away)的百老匯音樂劇電影(非電影版改編,而是直接拍攝現場演出畫面剪輯而成)。
《來自遠方》講的是911 事件時,由於全球的航空禁令,迫使許多班機就近迫降到加拿大一個小鎮待命的故事。由於班機數量的龐大,也使這個小鎮的人數一夕之間爆增了一倍,全城動員來接待這群「來自遠方」的陌生人們。
或許也只有音樂劇的形式中能如此迷人地述說出這樣的故事,每個演員分飾兩角(甚至三四角),同時扮演小鎮居民與航班乘客,口音與服裝流轉,立場也不斷切換,也讓人逐漸悟出了「其實我們沒有那麼不同」的道理。
與大多數音樂劇不同,這部劇並沒有明顯的男女主角,也沒有傳統的角色困境與救贖,更沒有在宇宙中心呼喊愛情的偉大頌歌。然而,他捨去這些包袱,盡心說好小國小民的小故事,在沈重的時代背景下,溫柔的人性光輝更顯珍貴。
而同樣脈絡的電影,我想到了動作大師保羅葛林葛瑞斯執導的《聯航93》(United 93)。在《來自遠方》後我意猶未盡地租了這片來看,讓眼淚一次流完。
《聯航93》一樣是在透過「不直接明講」,去講911事件(我想這是歷史或傳記片更為高明的手法)。如片名所揭,這部片鉅細靡遺地(幾乎是分秒精準地)「重現」了911事件當中遭到劫持的聯合航空93號班機。機組人員和乘客儘管立場各異,但最終仍集結起來對抗恐怖份子。最終雖然仍以悲劇收場,但這也是 911 事件當中,四架被劫持的飛機當中唯一沒有命中目標(華府)的班機。
導演用類紀實與手持攝影的手法,讓人第一線置身於機艙內,從不安到恐懼,再從遲疑到堅決,這些原先都只是普通的小老百姓,在一夜之間卻成了英雄。但我想,若是給你選擇,沒有人想要當英雄,而時機來臨時,我們又會如何面對恐懼?
雖然911事件距離台灣,無論是時間或地理上都有些距離,但我不禁感慨台灣的歷史創傷之中,又有哪些至今尚未被揭露、尚未被平反、尚未被述說的英雄傳奇?我們所需要的不是美國隊長,而是每一個在日常中努力對抗平庸邪惡的好國好民。願我們都有充足的勇氣,聽這些故事,說這些故事,成為這些故事。
林伊湄
NEW: The Girl and the Spider(Ramon Zürcher, Silvan Zürcher, 2021)+ OLD: 東尼瀧谷|Tony Takitani(Ichikawa Jun, 2004)
cries and whispers
2022平安健康賺大錢
NEW: 史賓賽|Spencer(Pablo Larraín, 2021)+ OLD: 與我無關|Unrelated(Joanna Hogg, 2007)
NEW: What do we see when we look at the sky?(Aleksandre Koberidze, 2021)+ OLD: 里斯本的故事|Lisbon Story(Wim Wenders, 1994)
NEW: 蜘蛛人:無家日|Spider-Man: No Way Home(Jon Watts, 2021)+ OLD: 愛.慕|Amour(Michael Haneke, 2012)
Tim
NEW: 偶然與想像|Wheel of Fortune and Fantasy(濱口竜介, 2021)+ OLD: 愛情對白|Certified Copy(Abbas Kiarostami, 2010)
有一類讓我著迷的電影,是關於角色扮演的故事。故事人物本來各自生活著,但因著什麼緣故,本是陌生人的倆人有了接觸,進入了彼此的世界。他們擦肩,寒暄,長談,漫走,開始扮演起彼此生活裡的那個他/她,隨之愈來愈投入,竟然假戲真做起來。看這些電影時我總是想著,究竟什麼是真的,什麼不是?真假之間的界線怎麼如此輕易可以跨越?而究竟又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明辨真假的呢?從這些假戲裡流露出的,往往是最誠摯的情感。重要的是某些記憶被喚起,某些創傷得到抒發,某些連結在冥冥之中被建立起,某些短暫的際遇終將要結束,但回歸常軌的生活終將永遠被改變。
令華
NEW: 嚥下一枚鐵做的月亮|A Moon Made of Iron(Francisco Rodríguez, 2017)+ OLD: 蘇州河|Suzhou River (婁燁 Lou Ye, 1999)
逼仄下的生命,流淌鮮紅的愛與慾望,對生之慾望,對死之慾望。
「
我再咽不下了
所有我曾經咽下的現在
都從喉嚨洶湧而出
」
壁虎先生
NEW: 偶然與想像|Wheel of Fortune and Fantasy(濱口竜介, 2021)+ OLD: 莎蓮與茱莉浪遊記|Celine and Julie Go Boating(Jacques Rivette, 1974)
精湛詮釋「偶然」與「想像」的最好典範!
熊家瑜
NEW: 在車上|Drive My Car(濱口竜介, 2021)+ OLD: 儀式|The Rite (Ingmar Bergman, 1969)
關於戲劇的兩種對反形式:一乾,一濕。
陳慧穎
NEW: 靈魂樂之夏|Summer Of Soul (…Or, When The Revolution Could Not Be Televised)|(Ahmir-Khalib Thompson, 2021)+ OLD: Wattstax(Mel Stuart, 1973)
東岸:1969,與Woodstock同年夏天,卻相形歹命的Harlem Cultural Festival( ps. Woodstock 有本名「an Aquarian Exposition: 3 Days of Peace & Music」,Harlem Cultural Festival則有Aquarius/ Let the Sunshine in ♪♪ )
西岸:1972,the Watts Summer Festival,時常被稱為LA版Black Woodstock,正突顯了與Woodstock 異地共時SYNC的Harlem Cultural Festival 被低估的事實,也藉此來敲碗這部片在台灣的大銀幕啦
OLD: 妖姬沙塔|Madame Satã(Karim Aïnouz, 2002)+ OLD: Princess Tam Tam(Edmond T. Gréville, 1935)
* 2021年初,因工作關係,初步接觸到Edmond T. Gréville不尋常卻魅力異常的作品軌跡,與資料量最多的Princess Tam Tam相處時間愈久,不禁遙想這部片對於當年觀眾來說是多大的驚喜/驚嚇,沒想到隔了幾個月,Madame Satã以35mm放映,在毫無防備下Princess Tam Tam片段就這樣跳至眼前,是為2021年個人最激動的DOUBLE FEATURE MOMENT,謹此紀念。